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微博
編輯丨⠦偉萍
近年來,地緣衝突事件頻繁攪動全球資本市場。當不可控的“黑天鵝”事件發生時,投資者該如何保護財富?
在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戰略官巴頓ⷦ 栗新書《財富、戰爭與智慧(二戰股市風雲錄)》中,他給出了參考答案。
巴頓•比格斯研究了二戰期間美、英、法、德等國的股市,發現股市表現出的群體智慧令人震驚:英國股市在不列顛之戰前便已觸底;美國股市在中途島海戰取得輝煌勝利之前就已發生了大翻盤;德國股市在對蘇發動狂襲時達到市值之巔之後開始下跌……股市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刻,預示著戰爭中最關鍵的轉折點即將出現,不過,當時沒有任何專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在這部經典作品中,巴頓ⷦ 辰示了戰勝國和戰敗國股市不同的表現,研究了股票、房地產和黃金等資產在劇烈動蕩時期的不同特點。對於個人如何在混亂、極端局勢下甚至在戰爭中保護財富,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本文經授權摘錄巴頓ⷦ 蓼즛𘦉作序言文字,以饗讀者。
以下為原文(略有刪減和編輯):⠀
長期以來,有兩件事讓我著迷。 第一件事是,股市的短期波動是隨機的、非理性的、不可捉摸的,但是,關於股市的長期起伏以及重大拐點,真的有直覺智慧存在嗎? 或者,股價大多數時候僅僅是群體的愚蠢共識?⠀
第二件事是,大災難至少百年一遇,就像《聖經•新約》裏麵的天啟四騎士——瘟疫、戰爭、饑荒和死亡——降臨人間,毀滅世界。 他們一旦來襲,無數財富將灰飛煙滅。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近一次死亡騎著灰馬,陰間尾隨其後,肆虐殘害世界。⠀
當天啟四騎士現身時,你如何才能保住財富? 曆史告訴我們,在美好的時代,股票可以讓財富增值,但是,當國家戰敗、被外敵占領時,股票可以讓財富保值嗎? 如果不能的話,有產者應該怎麽辦? 在剔除通脹因素後,就實際購買力而言,股票的表現究竟怎樣?⠀
如果有一種資產或投資工具,無論在順時還是在逆時都能讓財富長期保值和增值,那麽它就可以成為家族財富或者機構資本的終極之選。 如果積累的財富不能保值,就會大幅貶值。如此看來,隨著財富的增長,避免財富貶值起碼變得跟讓財富增值同等重要。⠀
研究財富的長期保值不僅僅是出於學術目的。 世界飽受災禍之苦,大量財富付之東流。 18世紀以前,戰爭、天災、饑荒和瘟疫接連不斷。 18世紀和19世紀的大革命讓社會陷入混亂,財富湮滅,生靈塗炭。 而20世紀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具毀滅性的一個世紀,其間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惡性通貨膨脹、經濟大蕭條以及最為慘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西方文明岌岌可危。⠀
我長期著迷於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留給人們很多的教訓,包括生活、政治、金融市場、財富方麵,尤其是生存方麵。 我出於業餘愛好研究了很多年。 毫無疑問,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百年大戰,甚至可能是一場千年大戰,因為它幾乎席卷、蹂躪和折磨全世界。 這場戰爭給被占領國以及後來的戰敗國造成了極端負麵的影響。 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國家災難中,股票或其他資產是否可以保住財富的購買力? 對於這個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終極測試。 這場戰爭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鬥爭史詩,軸心國先占上風,後來同盟國取得了最終勝利。⠀
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是全球曆史上的至暗時刻。 除非你深入研究了那段曆史的真實記錄,否則不會意識到事態有多可怕,以及世界離新的黑暗時代有多近。 因此,我在本書中詳細記述了戰爭的波瀾起伏,以及交戰雙方領導人的性格和管理風格。 我認為,我對二戰期間丘吉爾等領導人有一些非同尋常的見解。 這本書的焦點是在1938年至1943年發生的事件,而不是後來同盟國的勝利,因為重要的是戰爭轉折點。 這本書也涉及了朝鮮戰爭,因為它對日本金融市場非常重要。⠀
投資者以及普通大眾,必須熬過艱難的日子。 這本書將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那些可怕的失敗和挫折,與雙方領導人如何熬過失敗和挫折以及如何跟人打交道的故事,穿插交織在一起。所有的專業投資者都必須熟識和忍受危機管理。這也是投資者要讀曆史和人物傳記的原因之一。⠀
以今天的視角回顧過去,我們可以輕易地辨認出重大的戰爭轉折點。 然而,在戰爭的迷霧裏,當時沒人可以看清局勢已經逆轉。 充滿著無與倫比的群體智慧的股市,能“戴著深色的眼鏡”看到這些轉折點嗎? 我認為,有證據表明股市做到了,但是,當時大多數新聞媒體、所謂的專業評論員和戰略家卻對此渾然不覺。 我們應該非常尊重股市的群體智慧。 股市從來隻做不說,我們要善於觀察。⠀
我第一次對股市智慧著迷,緣於我偶然發現英國股市的最低點出現在1940年夏、不列顛之戰前夕; 美國股市的徹底向上反轉出現在1942年5月下旬、史詩般的中途島海戰前後; 德國股市的最高點出現在1941年12月上旬、德國進攻蘇聯的最高潮,當時德軍先頭部隊已經看到莫斯科教堂的尖塔。 這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轉折點,然而當時除了股市之外,沒人洞察到這些轉折點。 我認為,這證實了股市群體非凡的智慧(卻未被發現)。⠀
由此,引出了下一個重要的問題。 今天,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是反向投資者。 所有人都知道集體思考的危害,以及群體的瘋狂。 盡管投資者各行其是,但股市作為一個整體是否有獨特的直覺智慧? 我認為,股市確實有獨特的直覺智慧。 市場先生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經常(但並非總是)預見到重要的戰爭轉折點,但當時的社會精英們卻很少能做到這一點。 股市的漲跌起伏反映了投資者群體的整體觀點。 在本書中,我認為股市有。 如果投資者忽視這一點,就會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本書的另一個主題是,財富在戰前和戰時都發生了什麽變化,以及有產者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保住財富,從而免受世界末日般“黑天鵝”事件的衝擊。 對於股票和債券能否保值和增值的問題,我不僅研究了從1930年至1945年的極端動蕩時期,而且研究了20世紀其餘時間的曆史回報數據。如果沒有倫敦商學院埃洛伊•迪姆森、保羅•馬什和麥克•斯丹頓的大量研究成果,我將無法得出結論。我發現,通常來說,股票在整個20世紀的確可以保值,尤其是在對的國家持有對的股票(第九章和第十五章專門討論了這方麵的內容)。戰勝國股票(以及債券)的回報更高,而在戰時和被占領期間,戰敗國和被占領國的股票無法保值,債券的表現更糟糕。此外,在20世紀上半葉,法國和德國的股票在剔除通脹因素後收益為負,而政府債券的收益則是一場災難。⠀
使資產多元分散很有必要。 土地、財產、黃金或企業等實物資產比股票的表現稍好,但並非完美。 一個正在耕種的農場,既能讓財富保值,又能維持生計。 你也可以把資金轉移到更安全的國家,但自然也就無法維持生計。⠀
據我所知,這樣的市場數據以前從未有人整理或發布過。 本書也涉及了當時其他資產的表現,比如債券、土地、黃金、珠寶和財產(同樣,第九章和第十五章討論了這方麵的內容)。 每個有產者都必須關心這些內容。 如果財富無法保值和增值,那麽拚命存錢就毫無意義。 本書明確指出,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有產者應該如何把財富傳給子孫後代。⠀
我還發現,在這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中湧現出了眾多著名人物,並發生了許多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和充滿戲劇性的傳奇故事。 有些人可能不讚同我對戰爭轉折點的判斷,以及對當時社會情緒的見解。⠀
投資者與交易者及投機者截然不同。投資者必須對世界經濟時事做出長期的、漸變的判斷。 曆史懂得越多,決策做得越好。投資者必須了解曆史,還要是統計學家、心理學家和有天分的直覺主義者。
盡管我絕對算不上是一個純粹的曆史學家,也沒有做過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創研究,本書也絕不是一本真正的曆史書——無論是股市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但我仔細研讀了大量著作。 那些真正的曆史學家和勇士撰寫了本書參考文獻列表中的鴻篇巨製,而我隻是借用了他們的想法、見解和回憶。 盡管我閱讀了大量著作,卻未能找到有關金融市場和財富在戰爭年代的真實資料。 我找到了一些市場統計數據,卻查不到相關的背景資料。 為了找到本書所呈現的社會信息,我查閱了舊報紙,采訪了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 書中有許多標注了曆史事件的市場狀況圖。 希望本書對那個時代並非全麵的印象與解讀能夠對當今社會有所啟發。⠀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本刊立場。)